合肥,古稱廬州、廬陽等,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本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存在,是一個非常適宜人類居住、生活和勞動的地方,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距今最早的肥西縣古埂遺址(6000年以上)和肥東店埠的南院遺址等考古發掘均給予了充分的證明。
而文物作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的、由人類創造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的總稱,它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跡,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欣賞不同時代的文物,可以讓我們跨越時空的局限,解讀古人被湮沒的文化信息。對于我們追尋今天自身文明之根源,從而緬懷過去、激勵未來有著獨特的作用。
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從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萬余件文物中,精選了150余件/套具有較高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藏品結集成冊,力圖通過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述說古城合肥的來世今生,尋找其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規律。
合肥地區所藏可移動文物數目眾多,其中不少是國內罕見的珍品,彌足珍貴。譬如本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等磨制石器,標志著本地區較早邁入了原始種植農業與畜牧業生產時代,其歷史之悠遠直追中原黃河流域的文明。
▲ 新石器時代石斧
而大量商“父丁”爵和觚之酒具的出土,意味著在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照耀下,本地區土著信仰崇拜與中原二里頭文化相互影響,這從肥西大墩孜出土的單扉銅鈴和弦紋斝(jia)可以略窺一斑,印證了中原文化、本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地碰撞融合,孕育出本地區民眾兼具南方的精明婉約和北方質樸豪放的特色,從而構建起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文化內涵和創新求變的文化精神。
▲ 商“父丁”爵
而西周竊曲紋鼎其足蹄上靜靜垂伏著的饕餮紋飾,彰顯了殷商王權的日漸式微。
▲ 西周竊曲紋鼎
西漢帶蓋朱雀紋玉卮(這是本地區巢湖出土的兩件玉卮中之一種)的出土,讓我們領略了漢代早期玉卮的獨特之美和真實形態,這種名貴的酒器也是目前所見實用器中構思最為奇巧、典雅的玉卮。其采用透雕、浮雕技法雕琢的朱雀手柄,背靠外璧,既可作柄,又具裝飾效果,是漢代形態最美、工藝最精的玉卮,也是玉雕藝術成就的重要體現。
▲ 西漢帶蓋朱雀紋玉卮
而漢初金箍銅扣彩繪漆罐則造型新穎,線條流暢,腰部嵌有帶狀金箍一道,腰帶上方嵌入的桃形玉片上刻有一只曲身卷尾的鳳鳥,質地精美絕倫,是西漢早期漆器制作工藝水平的最高代表。
▲ 西漢金箍銅扣嵌水晶金箔銀琉璃玉彩繪漆罐
而本地區出土的胡人獻寶玉帶銙、灰陶胡人立俑等器物,人物造型生動,高顴寬額、深目高鼻,身著漢服,反映出大唐王朝與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影響已從中原地區擴散到了本地區,這是對空前開放的浪漫帝國大唐盛世的最好詮注。
還有存世僅有幾枚的五代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的乾封泉寶(銅質,背文有“天”字),在本地區極為罕見地帶有銘文的南宋金牌等出土文物,充分見證了古廬州在南北經濟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為研究合肥地區商貿關系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五代十國乾封泉寶(背天)
至于瓷器、玉器、硯臺、墨錠等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日常用具在本地區出現,也間接說明了本地區不僅是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也是文化發達、底蘊厚重之地。
如作為唐代歙硯代表作的箕形歙硯,造型精致,是追溯、研究歙硯早期制作工藝的珍貴實物;而從有確切紀年的宋代墓葬出土的北宋長方形抄手端硯,是研究當時硯材、硯形的珍貴實物。同時代歙州黃山張谷墨,為松煙制成,墨上有名款,系首次發現有史書記載,尺寸最大的宋代墨錠。
▲ 唐箕形歙硯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九華朱覲墨的出現,則為中國制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中制墨名家款的出現彌足珍貴。
還有那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楚郢爰金鈑、隋丁護墓志,充滿故事色彩的北宋定窯醬釉金彩壺、建窯兔毫瓷盞、宋絞胎瓷盂、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太平天國良民牌等各種典型意義的代表性文物,均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本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 戰國龍形玉佩
▲ 隋丁護墓志
▲ 北宋建窯兔毫瓷盞
▲ 宋膠胎瓷盂
黃山書社出版的《合肥文物》,是合肥市首次以文物圖錄的形式對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全方位地介紹。
依據本圖錄遴選文物的原則,一是地域特色;二是珍貴文物;三是類別多樣。所選文物基本涵蓋了本地區各個時代和各種類別的器物,從而闡述了在歷史的星空里,每一件文物就是一個歷史的坐標。
《合肥文物》
汪煒 編著
黃山書社 出版
一件器物,一幅圖畫,一方碑刻......其所勾繪的風貌和形象,皆為認識本地區的一個視角,還原的就是本地區歷史的一片拼圖。面對著沉默的文物,我們唯有鑒其過往,方能知其來者,追溯著本地區文化和族群的認同,探尋著先輩們篳路藍縷開創新業的艱辛與曲折。
該圖錄出版后,在第28屆全國優秀美術圖書評比中喜獲“金牛杯”銀獎,也從另外一個方面佐證了這150余件文物通過分屬的不同坐標,闡述著各自不同的故事,最終匯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印象大合肥”。
*本文2020年1月17號《江淮時報》刊登,此次略有修改。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黃山書社” 或“來源:本站”的作品,版權均屬黃山書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者,應在授權范圍 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黃山書社”。違反上述聲明者, 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黃山書社)”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